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下育碧的作品《我仍然活着》(I am alive)。在2013年,顽皮狗的经典之作《美国末日/最后的生还者》震撼了PS3平台。值得注意的是,育碧早在前一年就推出了一部同样主题的优秀游戏,正是今天要讨论的《我仍然活着》。尽管两者题材相似,但《我仍然活着》却未能获得广泛关注,自发布以来逐渐被媒体和玩家遗忘,并且至今没有任何续作的消息。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部未能成名的佳作。
游戏介绍
《我仍然活着》由育碧(上海)开发,发布于2012年3月,早于《最后的生还者》整整15个月。故事围绕主角亚当在城市废墟中寻找妻女展开,背景并非因病毒引发的末日,而是一场空前的大地震使整个城市陷入毁灭,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尘埃。在这片残骸之中,人们为了生存而拼搏,有的人选择守护自己的资源,而有些人则会为了争夺一瓶水而丧命——尽管游戏中没有丧尸或变异人,但人性的复杂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玩家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这座废墟中寻找自己的妻女。在探索的过程中,玩家可以选择抢夺他人的资源,或将多余的物资分享给他人,成为好人或坏人完全取决于玩家的选择。
末日生存题材的《我仍然活着》
在我第一次试玩这款游戏时,立刻觉得这个题材绝对会受到欢迎,但实际情况却与我的预测相去甚远。游戏发布后并未在市场上激起太大波澜,迅速被遗忘,而后来发布的《美国末日》则大获成功,成为索尼阵营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。
经典之作《美国末日》
游戏机制
《我仍然活着》的游戏机制相对简单,可以大致分为两大部分:动作与战斗。
1. 动作
本作的动作机制受到了《波斯王子》的启发,但相比之下限制更多。主角亚当所处的城市经历了一场强烈地震,导致整个城市满目疮痍,满是废墟,玩家必须引导亚当在这些残骸间来回攀爬和跳跃以寻找出路。亚当并不是超人,他的奔跑、攀爬和跳跃都会消耗大量体力,因此在一些需要快速到达目的地的场景中,若不慎失误,体力耗尽就会跌入深渊。
本作的攀爬解谜难度颇高,体力条的设计对玩家形成了很大的挑战。
游戏中的死亡惩罚机制颇具创意——每当亚当死亡,他的DV倒带次数就会减少一次,之后玩家可以从最近的自动存档点重新开始挑战关卡。一旦DV倒带次数归零,玩家则需要从本章节的起点重新开局。育碧(上海)巧妙地将DV融入到主要剧情中,充满创意。
在本作中,DV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要素。
2. 战斗
本作的战斗形式也十分吸引人。游戏中的子弹极为稀缺,玩家在每个关卡中能获得的子弹数量屈指可数,而敌人的数量却远超之。直接用子弹对付敌人显然行不通。育碧(上海)引入了富有创意的“恐吓”机制——即使亚当的手枪没有装弹,玩家仍可以假装有子弹,向敌人威吓。
即便没有子弹,只需表演到位,也能威慑敌人。
“你觉得我的枪里有没有子弹?”
通常情况下,胆怯的敌人会选择投降,任由亚当处置。这时玩家需要避免出错,一旦失手按下扳机,让敌人听到空枪击打的清脆声响,他们会立即冲过来与亚当厮杀。